图片
导航菜单
联系我们
地址:杭州市莫干山路2168号
邮编: 300009
电话:0571-98765432
传真:0573-12345678
网址: www.abcde.com
邮箱: boss@gmail.com
新闻详情
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从一穷二白时代的艰苦卓绝奋怎么减肥斗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23-02-27 18:38:16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  中国计算机产业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,经历了约70年的发展历史,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参与的科研人员才明白。正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的‘题石头记’所言: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,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?”

  伟大事业的铸就既需要满腔热血,也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才能成就。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,最早要从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起,1946~1948年华罗庚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,担任访问研究员、大学教授。这期间约翰·冯·诺依曼也在普林斯顿大学,研发设计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,冯·诺依曼带领华罗庚教授参观他的实验室,并经常与其讨论与数学相关的学术问题。

  之后1950年华罗庚回国,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,1951年被任命为数学研究所所长,1952年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,挑选夏培肃、王传英等科研人员,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内,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,主要任务是研究设计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。

  1956年春,由毛主席提议,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,国家制定了我国科学发展的12大任务。之后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,成立了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安信11,组织计算机设计、程序设计和计算机专业训练班赴苏联实习。也是在这一年,夏培肃设计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、控制器,编写出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。

  随后1958-1964年的发展时期,我国在苏联专家帮助下,根据苏联提供的M-3计算机,经过局部修改后设计出DJS-1机(104机),1958年完成了对这一电子计算机的安装调试,该机器可以运行简单的执行程序,被命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,运算速度为几十次/秒。

  1959年,又以苏联M-20计算机为蓝本,由中科院计算所、四机部、七机部等机构,研制出大型通用电脑104机,该机仍旧为电子管计算机,程序单个字节长度为39位、运算速度为1万次/秒,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的计算机共生产7台。103机、104机都是电子管计算机,这些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,为我国计算机事业、军事国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工业的空白,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
  而在1965-1972年发展阶段,我国计算机事业受到西方大国的封锁,中苏关系恶化、三年自然灾害严重打击了国民经济的发展,国内科研活动开始转向军事国防、军工产品的研发。但计算机工业部门通过自力更生,仍旧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,以军事应用为目标的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产品逐渐问世。

  面对国外晶体管禁运的现实条件,经过1958-1960年几年的努力,建立起生产晶体管半导体的109厂,也就是中国科学院109厂,当年就生产处2万多支晶体管、3万多支二极管。先后在华北计算所研制出108机、108乙机、121机,1965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。之后又推出109乙机改进的109丙机,为我国两弹一星试验、产业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,因此被用户称为“功勋机”。

  1973年以后,我国大型计算机的研究设计一度停滞,同时面对经济社会与时代的转型,研发超级小型机成为国内计算机工业建设的使命。

  1974年清华大学等其他单位共同联合,在北京无线电三厂研制设计与试运行了DJS-130小型机。之后131、132等数十款小型计算机机型先后研制成功,且以DJS为开头命名的机型,不再被用于军事领域,而是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之中,主要承担数据采集、数据处理、工业过程控制、科学计算等工作任务。

  随后1976年12月,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、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等单位联合,设计出DJS-180系列的超小型计算机,包括180、184、185、186等机型。而在1977年,清华大学、第四机械工业部六所等机构,联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-050机,该机器使用Intel8080、Motorola6800两大芯片,由此揭开中国微型计算机发展的序幕。

  1979年,我国仿照8080微处理器、6800微处理器,研制成功搭载自助处理器的卫星计算机。而同一时期,国防科技大学以慈云桂教授为主的技术团队,在极其简陋环境下参考美国克雷-1计算机,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,研制成功“银河I号”巨型计算机,运算速度最高每秒1亿次,填补了国内缺少巨型计算机的空白。

  与此同时,国内有关“汉字信息处理工程”的工作也开始筹划。1974年8月,中国科学院、新华社、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等机构,联合提出推进“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”的建议,也被称为748国家发展规划。该工程包括汉字通信、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,

  1974年8月,四机部召开了计算机工作会议,在会上四机部、一机部、中国科学院、新华社、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,联合提出“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”的建议,华光排版、科印排版、方正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等陆续出现,可以通过汉字照排系统打印报纸。激光照排Ⅱ型机在1985年经过国家级鉴定,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用的照排系统,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其中748工程的科研集体被称为“当代毕升”,计算机专家王选院士更是功不可没。时至今日,国产照排系统仍旧在市场上占有较大比重,且设备已经出口海外。

  1984年,原电子工业部六所、738厂的卢明等一批青年技术专家,在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支持下,开发出与IBM电脑兼容的“长城0520CH”微型计算机,首批产量突破万台。也就是这时候,王之、卢明等计算机工业人员,率先“下海”组建长城电脑公司;倪光南、柳传志也在中科院计算所公司,后来更名为联想企业集团,带领着一批技术人员搞科技攻坚,从生产售卖汉卡,一步步转向研发个人电脑。

  如1985年联想汉卡诞生,由最初的国内销售逐步转向香港、台湾、东南亚市场,靠着产品质量过硬、性能先进和价格便宜迅速抢占市场。在香港地区成立联想电脑公司,专注于海外贸易,以每月8万套联想386、486汉卡的销量,销往欧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  但1995年以后,随着个人电脑性能的提升,汉卡逐渐被取代,国内科技企业也开始一系列民用电脑产品的制造,长城、联想、四通、方正、同创、实达、浪潮等,成为电脑行业发展的龙头。

  自此以后,我国形成了国内科研院所、理工高校研制巨型计算机,民营企业研制个人使用计算机的发展路线年以来,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-I、银河-II等系列巨型计算机。2000年1月,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“曙光2000-II”。之后国防科技大学又研制出天河I号、天河II号,随后神威·蓝光、神威·太湖等国产超级计算机相继问世,实现了微处理器等其他部件的“中国制造”。

  其中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超级计算机运算1分钟,相当于72 亿人24 小时不间断地运算32 年,可以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海啸预警,30天内完成地球未来100 年的气候模拟。因此纵观70年来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,也是一部中国科技发展史,真可谓是艰苦奋斗、披荆斩棘,其中所经历的艰难和心酸,只有从业人员最清楚。

  正如倪光南院士所说:华为联想近30年的发展道路互有重逢。1988-1995发展阶段,联想的“技工贸”胜过华为,联想集团销售额也远超华为。而从1996以后的发展阶段,华为“技工贸”开始超过联想,其企业销售额、市值也达到4000亿美元,二者差距接近50倍。

  所以坚苦卓绝的努力奋斗,逐步掌握芯片、操作系统等核心科技,才能保证中国计算机事业的长远发展。

脚注信息

安信十二水果生产销售企业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20-2025   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

图片